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>热点 > 正文

国行HomePod评测:优势劣势都在它身上达到极致

2021-02-07 03:26:49热点

简介  其实挑数码产品,并不能单单去看这些数码产品的品牌,这年头这个门那个门的事情不断,买一个东西,确实很多去了解透彻的必要,不然掉坑里

  其实挑数码产品,并不能单单去看这些数码产品的品牌,这年头这个门那个门的事情不断,买一个东西,确实很多去了解透彻的必要,不然掉坑里就比较尴尬了。

­  HomePod 可能是苹果有史以来集成度最高、最封闭的产品。

­  这是国行 HomePod 一周体验后我最大的感受,无论是它的硬件还是软件。

­  它比想象中的小,只有 iPhone Xs Max 的高度,却比想象中沉得多,快赶上两台 13 英寸 MacBook Pro 的重量。

­  在一手掌握的体积内,HomePod 集成了低频扬声器、 7 个高频喇叭、7 个独立功放、6 个麦克风以及一堆电子原件。

­  这种紧凑只有在 HomePod 通上电后才能感受得到:那一声如同身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振聋发聩恍如隔世的低频音效,让我难以想象它竟来自于如此小的身体。

­  如同 iPhone 上特殊的五角螺丝隐喻不希望用户拆开它一样,HomePod 更是封闭得无从下手。它被一种叫 Ecoya 的环保原液色纱的编织网布包裹,严丝合缝,甚至连电源线都直接集成在机身上,不可插拔。

­  尽管 HomePod 底部不见天日,但其碗形硅胶缓冲底的底部设计依然紧凑而富有设计感,两种截然不同的材质间维持了很好的一体性。

­  为了把 HomePod 内部的音响部分拆开,iFixit 史无前例地用上了钢锯,这家一直从事拆解工作的机构,最终给 HomePod 的「可维修度」打了 1 分(不可维修):

­  像坦克一样坚固。

­  ▲ 图片来自:ifixit

­  从 MacBook、iMac 铝镁合金的一体成型,到 Apple TV 棱角分明的设计,超声焊接工艺的 AirPods,苹果对于硬件「封闭性」的追求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。

­  封闭性往往是设计水准和制造工艺的双重体现,它不仅意味着产品设计更高效更美观,同时也暗含着功能上的隐喻:更小的体积,意味着 HomePod 可以放在任何地方;无缝网布封闭的腔体,不仅意味着它不存在方向,任何角度下都很美观,还有利于声音的八方扩散。

­  配合 Apple Music 的封闭体验很不错,但第三方音乐就没那么方便了

­  HomePod 其实内置了蓝牙 5.0 低功耗的模块,一方面实现 iPhone 的连接配对,另一方面用于多个 HomePod 之间的协同交流。

­  然而 HomePod 却不是一台可以随意连接的蓝牙音箱。

­  但这种封闭造就了极其愉悦的连接体验:接入电源没多久,iPhone 上就会弹出 HomePod 曼妙的动画,不用搜 Wi-Fi,不用输密码,点击几个按钮就完成了配对。

­  Apple Music 是 HomePod 唯一支持的音乐服务,Siri 语音操作只能支持 Apple Music。

­  Apple Music 在中国略显小众,必须付费,app 使用界面、功能多样性上不及国内几家音乐服务,但乐库资源相对丰富,歌单质量优秀,音质稳定,这一点对于无需考虑操作界面的 HomePod 来说其实算个优势。

­  在智能化水平上受到质疑的 Siri,作为 HomePod 的语音助手音乐其实足够方便了,除了报歌名播歌的基本操作之外,也支持一些进阶的技能:

­  Hey Siri,播放周杰伦第一张专辑。

­  Hey Siri,播放轻松一点的音乐。

­  Hey Siri,这首是什么歌?

­  Hey Siri,李荣浩的新专辑是什么?

­  综合比较下来,如果你不在意付费使用 Apple Music,用 Siri 控制 HomePod 听歌体验比其他产品都要出色,这些都离不开苹果封闭的服务。

­  但最大的好处是日积月累的数据。每当我说「Hey Siri,我喜欢这首歌」,HomePod 便会记录并同步到 Apple Music 里。重度使用了一段时间后,我能明显感到 Apple Music 推荐歌单越来越对味。

­  如果你想播放其它平台的音乐,Siri 就没那么有用了。你只能在 iPhone 其他 app 中先选择播放,然后在控制中心里 AirPlay (隔空播放)投射到 HomePod 上。

­  AirPlay 是系统级服务,所以只有你有 iOS 设备,不管你用的是 QQ 音乐、网易云音乐、Spotify 甚至视频网站,都可以投射在 HomePod 上播放。

­  唯一令人不爽的是,从 AirPlay 投射到播歌,中间会出现 1-2 秒的延迟。不过视频投射不会出现声画不同步的情况。

­  智能音箱最大的优势在于语音操控音乐播放,没有人愿意频繁地在手机上选歌搜歌再投射。

­  然而封闭之外,也有一条「捷径」(Shortcuts)可走。「捷径」,这个脱胎于 Workflow 的系统服务,可以通过录制 Siri 指令「曲线救国」地实现第三方服务的语音控制。

­  目前,包括 QQ 音乐等一些第三方音频 app 开始支持「捷径」了,比如下面的操作:

­  Hey Siri,播放 QQ 音乐我喜欢的音乐。(目前存在 bug)

­  Hey Siri,播放高晓松的「晓说」。(打开播客)

­  录制 Siri 指令实现第三方 app 的「捷径」存在两个问题:一是你得一字不差地念出指令,二是反应有时候会比较迟钝。

­  不是所有内置语音助手的都叫智能音箱,不是所有智能音箱都能叫音箱

­  苹果未能免俗地把 HomePod 定位成「智能音箱」——国行版包装盒的底部印着这几个字。

­  但 HomePod 的智能化并不只是加了一个语音助手那么简单,还体现在智能调音的特性上,无论你站在前后左右哪个位置,都能听到几乎一致的音效。

­  HomePod 内置 7 个高音喇叭环绕四周,顶部是一颗 4 寸低音喇叭。当音乐响起的几秒内,HomePod 的克阵列会侦测附近物体表面的声音反射,从而感知自己是靠着墙壁、摆在书架,还是独自立在房间中。

­  苹果的产品经理告诉我们,当独自立式摆放时,HomePod 会 360 度地向整个房间传出均匀一致的声音;当靠墙或放在书架播放时,A8 芯片会分析音乐,将直达声和中置人声传向房间中部,将环境混响和合声对着墙壁反射,从而形成开阔的声场,营造出宽广的空间感和纵深感。

­  每当你移动 HomePod 时,哪怕只是稍稍移动下,它都会利用内置的加速感应器侦测位置变化,然后重新根据环境进行调整。

­  但聆听空间显然是越小越好。在我的测试中,放在 15 平米的卧室,声场的表现明显优于 100 平米的办公室。如果离得足够近,整张办公桌都能感受到声音的震动。

­  信奉「万元以下听个响」的玄学大师梁梦麟给出了这样的评价:

­  敲击低频和环境低频的处理还是做得很不错的,鼓点敲下是会让你感受到足够的动力感,弹性表现的时候虽然也不乏数码味,但也做得足够圆滑。环境低频有足够的下潜,整个声音的包裹不错,能体现厚度。

­  由于我长期使用 Sonos Play Play:1,对比 HomePod 能够明显感觉后者的声场更开阔,低频更厚重,基本上相当于两个 Sonos Play 1 的效果。

­  如今,两个 HomePod 也可以配对成立体声,音效也会有明显的提升,低频下潜更深,某些歌曲可以感受到明显的环绕声。

­  如果你腰缠万贯坐拥千平豪宅,你完全可以在每个房间配置一台 HomePod,AirPlay 2 已经可以实现不同房间的串流服务,你可以在手机上随意控制不同房间的播放,既可以同一首歌同一个梦想,也可以笙箫齐鸣歌舞升平。

­  以下是土豪的玩法:

­  Hey Siri,这里播放爵士。(HomePod 当前所在的房间)

­  Hey Siri,把音乐转到客厅吧。

­  Hey Siri,把音乐转到餐厅。

­  Hey Siri,再把音乐转到厕所。

­  Hey Siri,在所有房间播放《同一首歌》……

­  HomePod 的价格着实不低,其他支持 AirPlay 2 的音响如 Sonos One 也可以让整个家变成音乐厅。

­  HomePod:能用嘴解决的,就不劳烦手脚了

­  「Hey Siri,晚安。」

­  家里全部的灯都关闭了。

­  对我来说,HomePod 更大的乐趣在于操控家里的各类智能设备。使用 HomePod 这段时间,我把家里大部分灯泡都换成了智能灯泡,在解决开灯关灯这些基础操作上,HomePod 每天让我少下床了好几次。

­  HomePod 可以像 Apple TV、iPad 一样,作为 Homekit 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——实际上,HomePod 所有设置都集成在「家庭」这个 app 里。

­  相比其他智能音箱,HomePod 在操控智能家居上至少有两个优势:

­  听得见。麦克风收音强大,即便相隔两屋,也能很快速精准地识别到命令并作出响应。

­  听得懂,支持模糊语义的识别。比如询问家里的温度,我不需要说「温度是多少?」可以直接表达为「家里冷吗?」

­  作为一个拥有 40 多个米家产品的 iPhone 用户,我在使用 Homekit 的这段时间,发现这两个智能家居平台各有千秋:米家支持设备多,门槛低,自动化场景多样,但小爱同学和小爱音箱对苹果生态用户始终缺了点什么;Homekit 设备少、门槛高、自动化场景弱,却以稳定可靠、入口多见长——除了家里的 HomePod,iPhone、iPad 甚至贴身的 Apple Watch 无不是一个随时待命的助理。

­  ▲ 用 Siri 控制兼容 Homekit 的米家产品

­  好消息是,两者并不排他,比如我用 Aqara 网关搭配人体、温湿度等传感器,同时接入了米家和 Homekit ——米家设置自动化规则,HomePod 语音执行。

­  最近接二连三地推出兼容 Homekit 的米家,也让 Homekit 的门槛越来越低。

­  ▲ 同时支持米家智能家庭和 Homekit 的米家台灯 Pro

­  苹果擅长用封闭的体系打造优异的体验,但今天的情况不太一样

­  苹果的封闭的文化源自于它的缔造者,那个拥有着极强控制欲的完美主义者——乔布斯,他无法接受自己倾注心血的产品,和自认为无法与之相配的东西绑定在一起。

­  早在 80 年代,乔布斯就禁止 Macintosh 系统像 DOS 和 Windows 那样开放操作系统授权。

­  iTunes 曾装进了摩托罗拉的 ROKR E1 音乐手机中,却让乔布斯坚定了放弃和别人合作手机的念头。

­  2008 年 App Store 上线,苹果把 Flash 和 Java 拦在门外,要求开发者必须使用规定的 Objective-C 开发软件,同时把下载渠道和审核权限紧紧地握在自己手中。

­  苹果的封闭,在于同时掌控硬件和软件,这有利于系统更好地驾驭硬件,产品集成度更高,也更安全。即便 iPhone 的硬件配置大幅落伍同时代主流 Android 旗舰,但系统的流畅性和稳定性却一直被视为标杆。

­  封闭的体系成就了苹果许多颠覆性的产品,比如 iPod + iTunes、iPhone + App Store 的巨大成功,但有时「开放」的力量比「体验」上的优势更容易在商业上获得成功——比如一开始选择对外授权的 Windows,兼容机满天下,精致的 Mac 终究只是小众人群的选择。

­  苹果不是第一次做音乐产品,iPod 同样封闭,它不能像其他播放器如同 U 盘一样拖拽音乐,它必须依赖桌面 iTunes 才能同步歌曲,但它背靠着一个近乎垄断的正版数字音乐市场,也留有其他音乐渠道选择的空档。

­  和 iPod 不同,HomePod 不是一个独立产品,更像一个价格不菲的 iPhone 配件,要舒心地使用它还得每月为 Apple Music 掏钱。

­  在流媒体音乐市场上,Apple Music 无法与当年的 iTunes Store 同日而语,HomePod 也不是一个能喊出「把 1000 首歌曲装进口袋」的大众消费品。

­  但 HomePod 却精致得不像一件数码产品,细节处理自然到让你觉得科技本该如此,音质好到让我愿意掏出 2799 元。

­  封闭的、优雅的、令人纠结却又有时候让人喜爱得不行的 HomePod,苹果封闭性的优势与劣势都在它身上达到了极致。

其实数码科技圈子并不大,每天来来回回的内容其实都相差无几。特别是最近几年,小编能够明显的感觉到,数码科技圈的内卷严重。有许多的产品多少存在着一些模仿他人产品,甚至抄袭他人产品的情况存在。